尚七网10月31日讯 10月28日,由中国民俗学会、贵州民族大学主办,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管委会,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、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承办的中国民俗学会2017年年会在我校大学城校区隆重开幕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主席、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、中国民俗学会会长朝戈金,贵州民族大学校长陶文亮,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、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,贵州省教育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级督学潘建春,省民宗委党组成员、副主任张和平,省社科联副主席刘宗严,贵州民族大学副校长肖远平,贵安新区花溪大学城党工委副书记、管委会主任罗松华等出席本次年会开幕式,来自全国29个省(市、区)的300余名民俗学者参加年会。
开幕式现场
开幕式上,贵州民族大学校长陶文亮教授代表校党委、校行政和全校师生员工对此次年会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,真诚欢迎出席年会的各位领导、各位专家学者。陶文亮校长简要介绍了我校概况,他说,我校将建设成为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、科技研发基地、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创新基地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和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智库。至建校百年时,建成国内高水平一流民族大学。
贵州民族大学校长陶文亮教授致辞
陶文亮指出,多年来贵州民族大学高度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挖掘、整理、传承和创新工作,依托民族学、社会学等优势学科,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、人员稳定的民俗学、民间文学学术研究团队。学校现建设有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“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”、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“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传承创新重点研究基地”、贵州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等学术平台。同时,学校积极开展民族艺术、民族语言、民族特长班等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工作,设立民俗学专业硕士点,向社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民俗学专业人才和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。经过长期的努力,取得了一批民俗学优秀研究成果,编印出版的《民间文学资料》《苗岭风谣》《傩戏傩文化资料集》等研究性资料在学界产生较大反响;民族美术、民族音乐、民族舞蹈创作与研究多项作品获全国大奖;文化抢救、保护、研究方面,整理出版了清水江文书(三穗文书)、六盘水彝文古籍文献等;重点推出系列电视片《侗族大歌传承发展的源与流》《布依族消费民族志》和5个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名片;编辑出版了我国首部“少数民族非遗蓝皮书”,目前该蓝皮书已经连续出版3部,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。
参会嘉宾
陶文亮强调,中国民俗学会以研究我国各民族群体固有的传统文化为己任,走过30多年历程,搜集、整理大量中国民俗文献资料与田野资料,开展民俗学基础理论研究和专题研究,鼓励和组织民俗学田野作业,组织编辑出版民俗书刊,译介国外民俗学成果。通过举办培训班、开办网络论坛、组织田野调查等方式,培养民俗学人才。组织和参与国内外民俗学学术会议,促进学术繁荣。积极参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,取得了丰硕成果,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俗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,作出了突出贡献,我们十分钦佩。举办此次年会,是贵州民族大学民俗学学科发展和师生专业学习的难得机会,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多提宝贵建议。
最后,陶文亮预祝本次年会取得圆满成功。
省教育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级督学潘建春讲话
随后,省教育厅党组成员、副厅长级督学潘建春讲话,他代表省教育厅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,对各位领导、各位专家学者来到多彩贵州表示热烈欢迎。潘建春说,贵州有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,尤其是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,这些资源是推动贵州民族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,是实现贵州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宝贵资源。十余年来,我省鼓励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民族特色村寨学校,深入挖掘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开发形式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课程,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堂教学,多方参与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教育中,很好地推进民族民间文化和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