尚七网4月14日讯 清明已过,谷雨将至,这是一年中种植果蔬的最好时节。4月11日,位于南开大学津南校区东南部的“公能农业体验园”迎来了第二季的播种。今年的农耕体验,配套了一门E类课程,并邀请了两位教授担纲理论授课和农技指导。当天,南开大学副校长朱光磊和师生一起为农业园开园。
“公能农业体验园”由教务处、后勤保障部联合主办,三农学社承办。该项目本着“公能”素质教育原则,将教学、实践、生态融为一体,鼓励学生走出课堂、关注三农,体验农业生产和农民艰辛,培养一份责任心、责任感。
“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‘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’。农业是‘培育’,是创造条件使之更好地自主生长;而工业是‘浇铸’和‘加工’。‘浇铸’靠模具成型,‘加工’则是靠外力使之变形。农业体验园是南开本科教学改革的尝试,希望实现情感教育、认知提升、能力培养三重目标。”教务处处长杨光明说。
2016年首季开园以来,“公能农业体验园”就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。18支师生组合的队伍“承包”了这片一亩左右的农田。浇水、拔草、除虫、搭架……经过一季的劳作,各队劳动成果各不相同:有的地净苗壮、硕果累累,有的草盛苗稀、田畦荒芜。但无论结果如何,体验的过程,让师生们收获很多,对“种地”这件事也有了更多的感悟。
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2015级本科生李书博是上一季“我这么好看种什么都队”的队长,他带领25位队员,种下了向日葵、土豆、花生和甜瓜。结果,向日葵开花后莫名死掉。土豆疑因种植深度问题没有出芽。甜瓜长势喜人,没想到采摘之前突降暴雨,连瓜带秧被雨水冲走。最后,小队只收获了五斤花生,即便如此,也令他们高兴不已。
“种地真难!草长得真快!做农民真的不容易!三十几度的高温,我们也得给菜浇水,除草。”李书博说,种田这件事需要时间,更需要一份责任心。针对上一季的问题,他建议,每个组一定要做好排班,确保蔬菜定期照料;通过微信群,各队定期上传菜地的照片,互相评比、激励。
“萝卜、辣椒、茄子、菠菜,全都收获了,成就感爆棚!我们把菜拿回宿舍公共厨房,做了烧茄子,清蒸茄子和凉拌菠菜。感觉从没吃过那么好吃的菜!”回忆起上一季农业体验,医学院2015级本科生黄雨蕾兴奋地说。她是“玩坏你的医学僧(生)队”队长,带领了一支15人的小队。
黄雨蕾小队的成果
黄雨蕾的经验是,农作物的选取很重要:菜苗比菜籽好成活,西红柿和萝卜易生虫,辣椒和茄子性价比最高。同时,一定要有人每天照料,定时除草、灭虫。“只有你真的把它当作一分责任,投入精力,用心经营,才能有所收获。否则,土地会‘不留情面’地反映出来。”黄雨蕾建议,这一季缩小分队规模,责任到人,做好值班。同时,希望主办方在种植技术上给予学生更多指导。
医学院2015级本科生李君洋是上一季黄雨蕾小队的队员。经过一季的体验他觉得还不过瘾,今年又报名参加了第二季,并选上了E类课“三农概论与种植实践”。
第二季的体验园共有来自全校180余名学生组成的18支队伍。“种啥啥活队”“超能种植队”“新蜂斗地组”“开荒小分队”……同学们依旧为自己的小队起了欢乐的名字。
“针对上一季学生提出来的,没有理论指导这个问题,教务处做了补充和改进,开设了E类课‘三农概论与种植实践’。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程同顺负责理论讲授。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阮维斌负责农技指导。”教务处工作人员郭晓媛说。
“现在新校区有条件、有土地,可以让学生们认识一个最古老的产业,了解农业的特点。这个活动也是让学生亲近自然,了解农民工作的基本规律和艰辛,让学生更接地气。通过种植活动,让他们了解基本的种植知识和动手能力。”程同顺表示,他将在课上讲解农村的特点、农村制度的变化、农民的生产生活、农民的收入、城乡差别等三农问题,让学生不要疏离农业。
“针对第一季缺乏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的问题。这一季,要求各分队制作成长日记,图文并茂的记录作物生长过程,作为实践部分的小作业,定期会展,相互监督、相互激励。”郭晓媛说。